獨家影像

2020年9月28日

我看「這樣的滋味,真好」

 「大家都會覺得肉才是主角,但我就是喜歡這樣子,沾了肉汁的麵包......」

我第一次覺得麥當勞的廣告也可以這麼有味道。上次看到這麼有味道的廣告,是2012年大眾銀行的〈夢騎士〉了。不同於〈夢騎士〉的老人們,這次麥當勞則是由老師的觀點出發。

也許,傳統的老師和家長,太過注重學習歷程中的績效。而學生也被我們灌輸了這樣的觀念,然後漸漸地為了成就而成就,卻忽略了個體的差異─因為能力不同,有時明知其不可為,卻戮力而為之,最後想當然爾未能如願,終成了孩子畢生的陰影。

小時候學了這個,長大就一定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?不盡然。

我從幼兒園中班就開始學琴,開始學的理由只是因為在玩口風琴的時候,老師發現我比其他的小孩更會玩,還能彈出莫名的規律,然後就跑去跟爺爺說:你這孫子有音樂天份,接著爺爺問過我的意思之後,就開始去老師的音樂教室了。據說到了小二時,我最高紀錄一個禮拜可以練到七首曲子,可以迅速地練好,然後還應老師的要求背好背滿,甚至還參加維也納少年鋼琴大賽拿到獎賞。當時家人都以為,我以後大概就是念音樂班了吧?

中間的狀況我不記得了。我只知道四年級北上之前,我和鋼琴老師處的不太愉快,老師開始要我練複雜的Sonata、Variation Form,漸漸的我失去了熱忱,每天練得很痛苦,有幾次甚至直接沒練琴就去上課,老師還氣到摔譜(大概就是從這學到精髓,所以學生不寫作業黃腦斯摔過書?),叫我不想練就別來了。後來隨父母北上,加上父親身體微恙,再那之後我也沒再找過老師學琴。

雖然沒再學習,但逢年過節回老家,總會開啟姐姐的鋼琴,彈彈幾首曲子,然後也翻了姐姐的譜,自己慢慢摸索學會了小狗圓舞曲、甜蜜的變奏曲及少女的祈禱等等。到了大學,剛好通識課程有開鍵盤樂,索性就打工繳了學分費,連三個學期重複修了課,只為了重溫練琴的時光。想想當時的畫面還挺有趣的:大部分的學生在台下戴著耳機彈Do Re Mi,只有我彈的是Mozart Sonata,雖然因為久沒練古典曲子,對演奏方式的生疏被上課老師唸了一頓,還修正好多地方,我卻甘之如飴,原來這就是真心喜愛的滋味。

很開心的是,我最終沒有放棄我最喜愛的音樂,而且我用了自己的方式,延續小時候的夢想,繼續演奏著自己的演奏。兩年前上岸後,總算存了點錢,最近自己買了一架電鋼琴,不僅可以兼容古典樂的練習,還可以玩玩我憧憬許久的數位音樂。雖然最後那段日子被鋼琴老師摔了譜,也許是恨鐵不成鋼吧?但我感恩那年老師對我的嚴苛和知遇之恩,讓我有機會能夠接觸音樂、學習音樂,進而喜愛音樂,練琴也讓我擁有了堅忍的耐力,聆聽也鍛鍊了我對音樂的鑑賞力,甚至因為這些年的訓練,我始終擁有聽彈和編譜和弦的絕技,即便我從來沒有正式學過樂理、和弦及編譜。

其實,現在學了不代表未來就必然走這條路,有時候拐個彎,人生風景會有所不同。也許身為老師,我也要有勇氣鼓勵學生,「欸你真的想太多了,其實你應該做這件事情」,然後讓學生越做越有心得,變成人生的目標。若還沒找到就繼續探索,不必強求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。

現在,我可以很開心地告訴自己,能夠重新開始演奏音樂的滋味,真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大家一起交流!留言時,請注意您的禮儀。